# 蛋白稳定性:生物技术的下一个风口
蛋白质驱动生命活动,但天然蛋白质在高温、有机溶剂或长期储存下易失活,限制了其在工业酶、抗体和诊断试剂中的应用。优化稳定性可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,助力高温催化或长效药物开发。本文聚焦2024年ProteinMPNN突破,结合2025年“亿年规则”和2023年RaSP模型,展示蛋白工程的最新进展。
# 蛋白工程的革命:最新突破与技术进展

Recent advances on protein engineering for improved stability. ScienceDirect, 2025. DOI:10.1016/j.bidere.2025.100005 (opens new window)
2025年《ScienceDirect》综述总结了蛋白质稳定性优化的关键技术:
- 祖先序列重构:推断更稳定的古代蛋白序列,作为工程骨架。
- 定向进化:模拟自然选择,筛选高温或溶剂稳定的变体。
- 深度学习:如ProteinMPNN和RaSP,预测突变影响,指导设计。
这些方法助力设计耐苛刻条件的蛋白质,应用于绿色化学酶、疗法和疫苗抗原(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, 2024)。
# AI驱动蛋白设计:ProteinMPNN的突破性进展

# 2024年《JACS》研究 DOI:10.1021/jacs.3c10941 (opens new window)展示了ProteinMPNN的里程碑式进展。

# 方法
- 序列设计:结合UniRef进化数据和PDB结构(3RGK、1LVM),生成目标3D结构序列。
- 功能保护:固定肌红蛋白血红素周围17个残基和TEV蛋白酶活性位点。
- 骨架优化:用RoseTTAFold重构肌红蛋白环区域,筛选pLDDT > 85.0/87.5的设计。
- 验证:在大肠杆菌中表达,纯化后测试稳定性(CD)和活性。
# 结果
- 肌红蛋白:
- 13/20设计表达量达原生4.1倍;
- 6个在95°C保持折叠;
- 5个维持血红素结合;
- dnMb19晶体结构(PDB: 8U5A)与模型一致(RMSD 0.66 Å)。
- TEV蛋白酶:
- 129/144设计产量超父本(20.1 mg/L vs. 1 mg/L);
- 3个设计催化效率提升6.2–26倍;
- hyperTEV60熔点84°C(+40°C)。
# 应用
ProteinMPNN高效优化肌红蛋白(生物标志物)和TEV蛋白酶(蛋白纯化),减少筛选成本,助力药物和催化剂开发。
# 快速预测蛋白稳定性:RaSP模型的创新

# 2023年发表在 eLife 的研究 DOI:10.7554/eLife.86590 (opens new window)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快速蛋白质稳定性预测方法。

# 方法
- 模型架构:使用3D卷积神经网络(CNN)表示蛋白质结构,全连接神经网络(FCNN)预测突变引起的Gibbs自由能变化(ΔΔG)。
- 训练数据:在2333个高分辨率蛋白质结构上进行自监督训练(63%分类准确率),并在35个蛋白质的饱和突变数据上进行监督训练。
- 输入特征:100维结构表示、野生型和变体氨基酸的独热编码,以及氨基酸频率。
# 结果
- 性能:在测试集上,Pearson相关系数为0.82,平均绝对误差(MAE)为0.73 kcal/mol,优于Rosetta等传统方法。
- 速度:RaSP完成饱和突变预测仅需约0.4秒/位点,比Rosetta快480–1036倍。
- 大规模预测:计算了人类蛋白质组约3亿个单氨基酸突变的ΔΔG值。
- 疾病变体分析:致病性突变的ΔΔG中位数为1.4 kcal/mol,良性突变为0.54 kcal/mol,显示RaSP可区分致病与非致病变体。
# 应用与资源
RaSP可用于蛋白质组水平的稳定性预测和遗传疾病的分子机制分析。其开源工具 GitHub (opens new window) 和数据 DOI (opens new window) 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便捷资源。
# 亿年规则:蛋白稳定性的古老奥秘

# Albert Escobedo et al., Genetics, energetics, and allostery in proteins with randomized cores and surfaces. Science 389, eadq3948 (2025). DOI:10.1126/science.adq3948 (opens new window)
2025年7月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蛋白质稳定性的“亿年规则”,挑战了传统对蛋白质脆弱性的认识。
蛋白质更像“乐高”而非“珍嘉”,核心区域的改变是可预测的,且很少导致整体崩溃。
研究通过对FYN-SH3人类蛋白质域的数百万变体进行测试,发现进化在“宽容的景观”中运作,允许更大胆的设计。
算法测试了51,159个自然SH3序列,正确识别几乎所有序列为稳定,即使与人类版本的序列相似度低于25%。
这意味着蛋白质工程可以提出同时进行数十个改变的设计方案,减少试错,节省时间和资源。
# 从实验室到现实:蛋白稳定性优化的实际应用与未来展望
蛋白稳定性是蛋白工程领域的核心挑战,直接影响蛋白质药物、工业酶等产品的疗效与生产成本。近年来,人工智能、深度学习与高通量技术融合推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,显著提升了蛋白质在苛刻条件下的稳定性,并大幅降低研发成本。
# 技术层面
在技术层面,蛋白稳定性的优化主要依赖于三大方向:
- 祖先序列重构:获得更稳定的蛋白骨架
- 深度学习模型(如ProteinMPNN、RaSP):预测突变效应,指导理性设计
- 定向进化实验:筛选高性能变体
这些方法显著提升了蛋白在高温、有机溶剂等苛刻条件下的稳定性,并降低了研发成本。
# 盛世君联实践
盛世君联依托自有的三千亿级多样性真实生物药物库和大分子AI药物研发平台BioAI,致力于抗体早期药物的发现与优化。通过干湿实验结合的策略,盛世君联实现了对蛋白序列的快速设计与功能验证,将传统需2-3个月的实验周期缩短至24小时内,并保证了与传统实验相当的准确率。此外,公司正在构建万亿级抗体库,以进一步扩展AI模型的预测能力与设计边界。
# 应用层面
在应用层面,蛋白稳定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抗体药物、工业酶和诊断试剂等领域。盛世君联通过BioAI平台,为多家企业提供了抗体优化及开发服务。
# 未来展望
未来,随着蛋白解析技术和AI多模态模型的深入整合,蛋白稳定性设计将更加精准,继续通过计算生物学与高通量实验平台相结合,推动该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落地。